【红楼征文】宝黛的前世今生

读一曲红楼,悲几世离情,纵然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如何忘却那一片繁花似锦、富贵荣华的人生幻境,又如何剪断三生石畔、相依相守的苦海情缘,生即为还泪,死亦是同命,因而无论何时何地,终归是一对心灵相惜、不离不弃的痴情儿女。
说起宝黛情缘,自然离不了木石前盟。宝玉的前生原本是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之久延岁月。而黛玉的前生便是这脱却草胎木质,修成女体的绛珠仙子,为还甘露之惠,随宝玉下世为人。这一处伏笔,即是交代了两者的缘分,也厘清了黛玉多愁多病之身的来由,她终日游于离恨天外,体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还泪,是她下凡的愿望,一世衷情于他,是她转世的所有目的。
至于青埂峰下那块女娲未用的石头,却是化作了宝玉口中的玉与他一起经历了一番红尘俗世,是他见证了这段奇缘,也是他记录了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贾(假)宝玉神瑛侍者,真宝玉娲皇弃石,真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虽说是前生定下的缘分,可从一开始我们便知道,这是一段用眼泪和痴心制造的千古悲情。
想他们初见面,便犹如旧识,他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她是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仿佛一个多情贵公子遇上了病态西施女,美貌不足惜,才情比天高,别人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恐怕只有一个林妹妹,能知晓他纯洁善良、自由博爱的待人之道,也理解她对女子的尊重,对世俗的反抗,对上层建筑的鄙视。他纯粹就是一个到世间来游玩一遭的精灵而已,与美丽之物为伴,以涉趣自由为志。还有他们的爱情,仿佛那初浸雨露的甘霖一般,晶莹剔透,楚楚动人。
在曹公的前80回中,代表宝黛之间情感转折的经典回目分别是诉肺腑和赠旧帕两段。宝玉和黛玉虽从小就耳鬓厮磨,形影不离,贾母对其二人也疼爱有加,但那时只当他们岁数小,是少年时的玩伴。自从宝钗介入之后,金玉良缘的说法一直困扰着黛玉,而园中之人也似乎对宝钗更亲近些。这一方面加深了黛玉寄人篱下的伤感,另一方面,也开始怀疑自己在宝玉心中的地位。话说这一日湘云回园,黛玉前去探访,正巧“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宝玉在人前都能这样说出肺腑之言,不仅视黛玉为知己,也表现出二人的亲密程度,他能包容黛玉的小性、伤感,只因这一切均因他而起啊!之后,宝玉出来见黛玉在前面慢慢地走,便追上前去,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他只说“你放心”这三个字,却胜过了情人间无数的嘤嘤软语。放心什么呢,放心他的心里只容得下她,放心他不会理会金玉良缘的说辞,放心他能够懂得黛玉的悲伤为何而来。只消她能放心一些,形容便不会这样消瘦了。这是如何感人至深的三个字啊,抵得上千言万语的柔情,也真正地说到黛玉的心里去了。
自这次表白之后,宝玉便挨了贾政的板子了,园中之人一一地去探望他。宝钗为他带去了药,袭人到王夫人前进谏让宝玉搬出大观园,大家都认为是宝玉为事不恭,才导致的这次挨打。只有黛玉,哭红了眼睛在他的床前,千言万语只凝成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吧。”也只有她,真正关心着宝玉的思想,了解他的行为初衷,从身体到灵魂,处处担着心,又时时流着泪。
这天晚上,宝玉便差晴雯送了两块旧帕给黛玉,黛玉一经领会其中的意思,便不觉神魂驰荡。想当日共读西厢,被痴情男女感动,书中人赠帕传情,浪漫之余,还有几分温情。真正是“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
如今他知黛玉为他心伤,便送来这旧帕,不光是证明自己不会喜新厌旧,也可用这帕子为她擦拭泪水,让她放心保重身体。这层层深意,黛玉领会之后,便情难自禁,在帕上写下三首七绝。粗粗看来,诗的内容都是关于黛玉落泪的场景,“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似乎没有内涵,但联系全文,这几首诗却是体现了黛玉今生的命运,她为还泪而来,泪尽了,香销魂陨。
虽然最后,我们没有看到曹公所写的宝黛之间的结局,但根据前文的线索,不难推测,黛玉是宝玉的知己,她对他只有爱和情而已,她能给的只有眼泪而已,她不可能因为误会而含恨离去,这不但偏离了报答甘露之惠的初衷,也辜负了互为知己的深情。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或许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结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