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丹青梅花城

笔墨丹青梅花城

轰腾散文2025-07-30 08:07:22
“梅花丛里斗城悬,傍水依山四面研。长笛一声倚重阁,清音几曲入云天……”一提及梅花古城,我就自然而然勾起清朝知县贺世骏的诗句。对于长乐人来说,渔乡梅花并不陌生,它是东南沿海的一颗明珠,揽悠悠青山,奔腾向
“梅花丛里斗城悬,傍水依山四面研。长笛一声倚重阁,清音几曲入云天……”一提及梅花古城,我就自然而然勾起清朝知县贺世骏的诗句。对于长乐人来说,渔乡梅花并不陌生,它是东南沿海的一颗明珠,揽悠悠青山,奔腾向前的大海是梅花城生生不息的灵魂。梅花是历代军事的海上要塞,更是历史上著名的古镇。
——题序
这就是念念不忘、名如花香的梅花城?车在古城广场停下,我心里暗自欢呼。天有些灰蒙,远远地,早春的海似乎波澜不惊,仍在沉沉酣睡中,而一大片裸露的沙滩舔犊情深般紧紧搂抱着它,生怕一不小心,就惊扰了美梦。尽管风很大,凛冽刺骨,我的感动却无边滋生起。
春寒料峭里我第二次来到梅花城,一睹当地举办的“梅花情、渔乡梦”书画摄影展览,若干年前曾匆促地蜻蜓点水过,早已没留下什么记忆。明知自己是世俗女子,难以和风雅沾边,终是拗不过梅花女子容姐之盛情。想梅花自古暗香袭人,高洁傲骨,与梅齐名的古城是否有着同样坚强不阿的品行?都道踏雪寻梅是一种意境,那微雨纷飞,笔墨丹青中的梅花城,又该如何的诗情画意呀!
不巧居然来晚了些时间,错过了隆重的开幕仪式,尤其是落下绝对精彩的开幕序言让我心里多少有些遗憾,更无从知晓特邀的嘉宾都有哪些名人,可又有什么关系呢?用心研的墨一样是万紫千红的春天!当各种文化成了镂刻我灵魂的神圣,膜拜、崇敬正是我此时的心情。寒风里,来参观的人流依然络绎不绝,青砖黛瓦的镇文化综合站被一道道喜气洋洋的大红拱门点燃了沉寂。
琴棋书画向来是中国风雅文化的精粹,国人以之传承发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梅花人也不例外,显然更多才多艺,文武并存。一楼展览厅内,醒目的武术梅花鼓下,一则文采洋溢的前言把梅花的人文历史一一揽括,而环顾四周,一帧帧悬挂的浓浓墨香令满壁生辉,连呼吸的空气,都充满了雅韵。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等字体变化多姿的书法和水墨画让我们大开眼界,但见龙飞凤舞,幽香别致,运笔有的潇洒飘逸,有的古朴老练,有的隽永苍劲,也有些初学书画者的稚嫩临摹,瑕疵难免……说来惭愧,自己其实对书法没怎么研究,只隐隐揣测着每一种字体应该都有独特的风格吧!而案桌上,精忠报国四字隶书正墨迹未干,我一弱女子激扬得豪情顿生。这些书画中,有我最喜欢的莲花图,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想来正是泼墨者自己的心迹写照吧!另一侧的牧童横笛画卷则惟妙惟肖,乡村悠然自得的淳朴意境扑面而来,令人神思遐迩。当然,梅花书画展怎么会少得了关于梅的画和字呢?唯有暗香来--无论嫩寒春晓的红梅图亦或踏雪寻梅的墨宝,都让我感受到了刚毅不俗的梅花秉性。
尤陶醉流连中,一阵悠扬悦耳的古筝曲把我引上二楼,二楼的展厅依然古风古韵,却因琴声多了份灵动。梅花出美女,这话出名人郁达夫之口,果真无虚言。看正台中间,一个长相清秀的少女正十指芊芊,缓缓拨弄着这首古典风味的《渔舟唱晚》,瞬间恍如身临其境:夕阳西下,彩霞满天,渔人满载着丰收的喜悦,幸福的歌谣冲破了云天。才女佳人,此景此情,怎不触动心扉?在场的一个书画家当即挥毫泼墨,为这美女素描了风韵像,引得围观的人个个叫好。就在轻松欢快又古典韵浓的氛围里,我又把四周的书画逐一浏览,只觉得张张皆有意境,“厚德载物”、“上善若水”、“任重道远”等卷,无不弘扬墨香之精神。我的目光驻留在另一张字画上--“梅菊竹兰君子气,琴棋书画秀才风”,这是当地书画名人刘美寿的行书作品,笔力遒劲,又有流动放纵之感,加上中间的诗仙李白正洋洋洒洒,挥毫题诗,一种超然脱俗的典藏之蕴油然而生。因为作者与容姐相识,也随和亲切,所以就闲聊了几句,哪知道短短的数句对话就深深地震撼了我。人到中年,我早领略了现实的残酷,多少人为了五斗米折腰不得不放弃自我爱好。我难以想象,一个五十岁的中年人,受私塾教师外祖父和舅舅的影响,与弟弟刘美强、表弟郑宝飞锲而不舍用三十多年的光阴来创作书画,一边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一边视如至爱,该用多大的毅力和决心支撑起!其作品从青涩到成熟,从初学到入省级书画协会;从创办梅花书画社,到近几年坚持每年在家乡或与连江壶江联办书画展,宣传梅花千年文化的厚重和人文景观,他们一路艰辛,无怨无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渔乡文化。他们会员中有退休科级干部林建飞,有村长郑宝飞、有企业家陈礼球,有执业医师郑学林等,他们热爱家乡,守候家园,挑起传承家乡文化的重担,他们的灵魂是朴素的,朴素得如此坚毅,这绝对是坚韧不拔的梅花人精神的缩影!其中的艰辛不是寥寥数笔就能道出,不得不令我钦佩。
既然远来,略有时间,梅花城的古迹就不能错过,据说几乎每处古迹、每个故事都隐现着刀光剑影,百闻不如一见,容姐和面前的朋友刘美寿就是现成最好的导游。容姐说来梅花一定要走走古街,古街见证了梅花城的历史,“街巷遗古韵,比户有书声”,此对联也是梅花古巷的写照。文化馆外,一条不大的巷子将容姐的话语延伸了开。面前的巷子不仅仅是赫赫有名的抗倭战场,也是容姐自小读书要经过的地方,少年离家老大回,恍若凝聚了所有的旧时光,于她来说永远都刻骨铭心。我们暂且按捺远古的血雨腥风的画卷,只遥想若干年前的街巷车马人喧,相当的繁华,如今物旧人非,很多的梅花人搬离家园,巷子寂寞了,少了渔妇结网的画画,也改变了许多,小巷的路,原本是高低不平的青石板铺就的吧,中间被水泥抹了平,里外两侧倒露出了质朴。那不远处的六角井,粉饰一新,看起来怪怪的怵目惊心,一样失去了固有的风采。街巷两旁一些历经风霜的老厝已经风烛残年,即便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无法挽回逝去的鲜活,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却映衬其中,凄美和壮丽,新旧文化交叠错落,心中无限感慨,我相信不管人去楼空或是代代相守,淡然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甚至每一座老厝新房都有各自的灵魂和故事安置在流失的岁月里。怀旧是一个时代的印记,生活总是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不管漂泊的游子身在何方,祝愿平安幸福与他们永在!也期待他们能荡开心灵的羁绊,常回故园看看。
巷里碎步小走,一座红色的庙祀就是梅花百姓敬仰的“林位宫”,林位宫是明嘉靖末年为纪念智勇双全的英雄林位而修建,相传嘉靖三十八年,梅花城遭倭寇围侵,百姓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