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这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郭沫若同志来到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参观铁画后的赞词。芜湖铁画诞生至今已近400年历史,是古城芜湖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文苑中的一朵奇葩,享誉中外,艺惊世人。铁画的创始人汤天池的故事便弥久远播,今整理一段以飨读者。
生活在康熙盛世的汤天池原籍江苏溧水人,后逃荒到芜湖,十三岁始,在芜湖一家铁铺学铁匠,从此定居芜湖。每天起早赶黑拉风箱、搬铁件,杂活重活累得年幼体弱的少年寝食不安,还经常碰伤手脚,遭师傅打骂。铁铺在芜湖西门铁作巷(作者出生地)是冶铁作坊集中的场所。而离此不远的萧家巷住着当年的新安派著名画家萧云从,汤天池常常利用晚间观赏萧云从作画。他情不自禁就着月光在青戈江边沙滩上用竹枝学画。经常熬夜到鸡鸣天亮。青戈江两岸的垂柳、芦苇、舟辑、鱼虾蟹鳖都一一涉及。常年累月勤学苦练,初显画艺。市中心的陶塘四周有画社。汤天池也常来看画师作画。一次,一位老画师的点烛灯槃跌折,汤天池将其修理如新。老画师高兴之余就收下了这一个“学生”。不料连学三晚,汤天池笔不随使,画不成形。老画师愤然骂他:“真是笨如牛也!”汤天池顶了一句:“我不会画,我会用铁锤打一幅画。”这以后他常常清晨三、四点种就徘徊在青戈江边发呆哭泣。一天正在伤心落泪之际,从上游走来一个人,见此情甚觉奇怪。此人上前问道:“孩子,你为甚大早独自在江边哭泣呀?”汤天池即将遭遇师傅打骂、奚落之事说了一遍。来人要汤伸出手给他看看。那人握住手看了一会,并吹了几口气,用手点着汤的前额说:“你并不笨,你能打一副副如画的铁画。关键要有决心,有决心事竟成。”说完就向下游走去。汤回铁铺后,趁师傅未起床就生火起炉,把炉火扇得旺旺的,他将一小块铁放进炉中。攸地,眼前闪现一块昨晚铁铺师傅喝酒时丢弃的蟹壳。他灵机一动,就用这块铁打只螃蟹。一会儿炉中的铁烙红了,汤取出铁块不断敲打着,很快,蟹壳打好了,接着就打蟹腿,蟹腿有关节,粗细不等,还要有弯曲的造型,左敲右打就是不像,眼看天要亮了,师傅一旦知道非打即骂,心里像揣了兔子,铁锤更不好使唤了,越慌越出错。得!干脆用手当铁钳捏着蟹腿就屈曲起来。果然比铁钳夹铁灵巧得多。打出的蟹爪栩栩如生,活脱一只张牙舞爪的“横行将军”形象。汤高兴得手舞足蹈。怪了,捏着烧得通红的铁块不觉烫。这以后在锻打复杂部件时,他就用手捏方法去解决,又快又好。他用红铁块锻打成第一枚菱角,逼肖如真。他把菱角丢在墙角里,师傅以为是真的,用手一抓烫得尖叫,问汤天池从哪学会手捏真功?汤将那天青戈江边发生的事说了一遍,并当场又捏出两角、四角大小不等的菱角。师傅大惊,以为他有一副“神手”。孰不知青戈江畔汤遇到了“仙人”,成就了巧手。出名后汤天池锻打的铁画畅销各地,为防“假冒”,人们往往以铁画有无手指纹印来鉴别真伪。
为专心研制铁画,汤天池满师后租房独立开店,除了锻打农具及生活用具以维持生活外,主要精力锤制知了、螃蟹、柳枝、芦叶等小景物,虽然形象逼真,但脱不了儿童玩具之低档,于是他登门向萧云从求教,萧老深知汤打铁画意志坚韧,与他结下“忘年交”。他向汤竭诚传授画艺,提供画稿。为适合锻制大小山水铁画,萧老运用“减笔皴”笔法,用以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各种脉络纹理。艺术的相通给汤天池灵感和启迪。当然“仙手”只是传说。要达到更高境界还需真工夫。从此,日夜钻研炉锤精巧,焊接之术。将国画的构图有机巧妙地揉进铁画的锤锻细击之中。清代诗人黄铖题诗赞道:“汤亟造请遂所求,皴为减笔林不稠。寒山古寺宜深秋,间有衰柳维扁舟。请看真本铁笔遒,果与萧画无别否?”从此,汤天池的铁画题材有:尺幅小景、铁画花灯,铁画屏风,铁字等序列。他别出心裁创作的大幅山水铁画屏风骨力传神,给人以强烈的质感和独特的艺术享受。宽广达12折叠,需耗数月至期年,它便是萧、汤合作的精品。芜湖铁画把国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溶入民间工艺,揉剪纸、木雕、泥塑之长,自成一家。不同技法的锤炼,达到臻真臻美的艺术效果,萧汤铁画真乃“珠联璧合”。
漫漫400年,芜湖铁画经后人不断继承、创新,使这一瑰宝熠熠生辉,大放异彩,享誉四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汤天池与芜湖铁画
“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这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郭沫若同志来到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参观铁画后的赞词。芜湖铁画诞生至今已近400年历史,是古城芜湖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文苑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