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灵魂的桃花源

寻访灵魂的桃花源

撰钱散文2025-04-23 09:53:57
东晋时代的伟大诗人陶渊明,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和剥削,人民安居乐业,民风古朴,友好交往,风景也极优美宜人。这个美好的世界就是他所写的桃花源。正如《桃花源记》所写
东晋时代的伟大诗人陶渊明,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和剥削,人民安居乐业,民风古朴,友好交往,风景也极优美宜人。这个美好的世界就是他所写的桃花源。
正如《桃花源记》所写,桃花源虽然历历在目,令人心向往之,却又扑朔迷离,邈远难寻。是的,桃花源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黑暗,政治极其腐败,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少有大志的陶渊明本想兼济天下、施展自己的才干,大有作为。可是在那个士族统治的门阀制度下,出身非世家大族的他,得不到社会的重视。更为主要的原因是陶渊明纯洁自然的本性,不慕荣利,闲静恬适的清高精神,与龌龊的官场格格不入。正如他之后唐代诗人高适所写,“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又如李白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自己在《归去来兮》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可见他做官的时候,实感觉无限痛苦。他头一回出佐军幕时做的诗说道:“望云惭高鸟,临水羡游鱼。”在常人看来,做官也不是什么对不住人的事,何况从物质上讲,从社会地位上来讲,比当个乡下普通农民不知要强多少倍。虽然他最后一次当的县令,官虽不算大,但大小也是个“正处级”,这就是搁在现在,也是多少人削尖脑壳、梦寐以求的职位呀!还是梁启超理解陶渊明,他说:“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一直到摆脱过后,总算得着精神上解放了。所以他说:‘觉今是而昨非。’”
如果从“物”的角度看,陶渊明可谓是个穷人,他的晚年更到了乞讨的地步。他为此还写了诗。但如果从精神上讲,从灵魂上讲,他是一个无可比拟的富人。因为他有一个灵魂的桃花源。文学大师林语堂是这样评价陶渊明的:“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至今日依然是一堆照亮古今的烽火……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简朴的,风格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畏的,是会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的。”
灵魂的桃花源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和“自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自然”,不是“自然界”,而是指的自在状态,是一种本来的、未经异化的、天真的性格,就像一棵树、一只鸟、一条鱼那样自然而然地生存着。当然,这个“自然”与自然界有着紧密的关系。因为官场如牢笼,不得自然,也不得自由,只有归田园居才复得自然复得自由。只有返回山林田园,躬耕谋生,而无求于世,才能真正得到“自然”,从而也就得到了自由。
农村劳动,陶渊明写得非常有诗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劳动是艰辛的,劳动也是愉快的。陶渊明与一般隐士不同,与一般文人不同,他为了开垦灵魂的桃花源,他是真的当起了农民,是真的以躬耕谋生的,而不是仅仅点缀点缀生活。陶渊明是真的热爱农村,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风景。不然,他不可能凭空写出《桃花源记》。在这里,虽然形体上疲劳、辛苦,但能回到人的自然本性,过一种自然而然、无拘无束的率真生活。对于富贵,陶渊明也未曾忘怀。他说:“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可见他心中是斗争过的。不过他认为富贵不能苟得,“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也不能违己:“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自由比富贵更重要。陶渊明是真正做到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热爱农村、热爱大自然,有他的道理,与他的天性、天趣相吻合。林语堂在《论伟大》一文中说得好:“大自然本身始终是一间疗养院。它如果不能治愈别的疾病,至少能够治愈人类的狂妄自大的病。”大自然“有随心寡欲的功效,使人除掉许多愚蠢的野心和不必要的烦恼。”陶渊明“性本爱丘山”。在他眼里,在他耳中,在他心中,农村,自然界,无一不美。“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怡然之乐,悠然之趣,溢于言表。“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堂前的“清阴”专为他贮存,“清风”善解人意为他开襟。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不以为享受的事,陶渊明觉得已经是最高享受了,它们所带来的快乐远远超过高官厚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好一个“悠然”,只有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就在诗人心中,诗人与南山,仿佛成为一体。在这片风景、这个境界里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诗人感到了,想说出来,又觉得说不出。这种体验的美妙,是无可言表的。
陶渊明为我们开辟的心灵的桃花源,让我们领略到其无穷的魅力。
但愿我们多少继承他的纯洁自然的品性,不要让物欲统治人的精神并成为它的奴隶。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