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几奉呈

案几奉呈

带同散文2025-07-19 03:30:25
是谁,最先让松、竹、梅结伴为岁寒三友的?恐已不可考。不过我敢说,使它们三位相聚于一席的,肯定是盆景的功劳了。对美的追求,是生活水平改善与提高的随行者。开始,大概是从自然的山水、野生的动植物不经意间的欣
是谁,最先让松、竹、梅结伴为岁寒三友的?恐已不可考。不过我敢说,使它们三位相聚于一席的,肯定是盆景的功劳了。
对美的追求,是生活水平改善与提高的随行者。开始,大概是从自然的山水、野生的动植物不经意间的欣赏起步的。拥有较为安定的居住环境、基本的温饱生活的人们,审美的视野与需求便日渐扩展,有意识地选择清丽雅静的风光、建造美观舒适的住宅、移植或栽种所喜好的花卉草木,以营造一个愉悦开放自我的幽雅自在的乃至诗情画意的良好环境。
观赏性花卉草木的栽植,由地栽到盆栽,是社会审美追求的一大进步。虽种植于田野、房屋周围,但仍不能满足室内外随时随地进入欣赏的日常需求。这得有小巧的能够移动的容器来栽植最心爱的花木。于是乎一个叫作盆景的栽植形式便应运而生。这可是园艺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据考证,自唐代,盆景花木的栽植才漫漫盛行开来。多才多艺的田园诗人王维诗书画皆精,盆景栽植创建于他手中,决不是偶然性的巧合。不妨说是花木园艺时代与历史发展的必然。毫不讳言,这一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天然的真、浓缩的美的盆景,它的一出世,就成了士大夫的宠儿。
集秀美、雅致、萧疏、劲节于一身的翠竹,成为盆景栽植中的主要角儿,顺理成章的登上了这一崭新的舞台。盆景一下子拉近了人与景的时空特别是心灵的距离。人们是这样地酷爱翠竹,自然乐意与它朝夕相处,一室同眠。远足返、劳累后、读书罢、思竭时,可坐在翠竹盆景身旁,一边啜茗,一边欣赏、品评它的身姿倩影、它的一枝一叶;或对它幽幽的倾诉,或对它深情的交流。这也可以说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生理与艺术交融的享受。
小小花盆中栽竹,有限的水土肥是其难免的制约条件。因此,不是所有的竹种属适应于盆栽。
那些身材高大壮硕、生长快速的如杆可凌云的大夫竹、大若澡盆般的船竹、围有十抱的临贺竹、节长丈二,叶若芭蕉龙公竹等,只能俏立一侧做盆景新秀的旁观者。而纤巧秀丽、枝叶紧凑的凤尾竹、高不盈尺,枝细若针的龙须竹、枝干短粗的佛肚竹等竹。则好似专门为盆景的栽植而生的。
盆栽之于翠竹,犹如时装模特儿款步于崭新的T型台。在方寸间的小天地中,同样展示了翠竹玉树临风的多彩多姿与别具一格。演绎了格调激越的造型艺术与诗画情韵,留下了口有余香的佚事佳话与动人篇章。
恕我孤陋寡闻,虽没见过像“唐梅”“宋梅”那样的古桩类的翠竹盆景,不过,在宋代的诸多名人画卷上,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盆景,决不是天马行空的随意涂写,而是它在画家笔下的传统式留影或艺术写真,就如同现今我们常见的影视明星的所谓写真照与私房照。到明清年间,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盆景,早已由少数人手中的珍玩成为众多爱者的追捧。理论专著《考盘余录》、《群芳谱》等都对竹子盆景的制作、欣赏作突出介绍,就是适应社会需求的有力例证。翠竹盆景到了今天,也挥写了它艺术史上新的一页。在代有新人的园艺家手下,创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佳作,如周瘦鹃先生的《竹林七贤》、《竹趣图》等,还有扬州的《潇湘流水》、《翠野图》、《竹林逸隐》、《东坡遗风》等一大批竹子盆景代表作,都是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