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家池园林

习家池园林

潼激散文2025-04-01 09:36:00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这是孟浩然在《高阳池送朱二》的诗中对昔日习家池美景的描述。习家池位于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又名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
这是孟浩然在《高阳池送朱二》的诗中对昔日习家池美景的描述。
习家池位于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又名高阳池,是一处从东汉开始修建并使用和保存至今、历史最悠久的私家园林。
我早听说襄阳有个习家池园林,喜欢游山观水的我,对于身边有这么厚重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哪有不好奇的呢?去年春天我要一朋友带着我去看习家池,结果因修缮闭馆。前几天得知习家池园林已开放,我便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奢想体验当年孟浩然在园里的那份感动。
晨雾还没隐退,我与朋友已经来到习家池园外:路两边大大小小各样各色的私家观园车已排成了一条长龙,向前看不到尽头。
我们先在外园环走了一圈:推土机还在轰鸣,洒水浇花草的工人们正在忙碌,道边园旁的沙石,泥土也还在进一步的清理中,园外一片忙碌的景象。
转到正门,我们还没进已被满眼的绿给震憾了:园内地上除了一条幽静的石板路,全是青青的浅草,像毯子一样。草浅得柔和,但那浅草青翠欲滴,草坪的坡度设计也是那样错落有致,哪儿高点儿,哪儿低点儿,哪儿平点儿和谐流畅,没有有意勾勒的痕迹。抬头古木参天,遮阳蔽日满目苍翠。抬头,低头皆是绿,目光平视也不会让你失去色彩,新栽的树木都是一人多高也枝繁叶茂花盛,迸发出勃勃生机。我兴奋的像个孩子,就地儿在一块儿草坪躺下来,用我的脸颊与鼻息去亲吻小草,真想告诉这园中因她们带给了我无尽的激动和能量。
习家池园林当因“池”而闻名,来探访的人最好奇的还是那神秘“池”。我走近这池,目睹这池却让我变生更大的好奇:这池的“古”不仅从她的围石色泽上能看出时间的悠久,更是这井池的造型与结构,用砖石把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两口井抱围起来,四周池壁离地面有丈余高,还有瞭望口,从围墙的一缺口到井下取水,有砌凿整齐的台阶,这两空井,一口方园似太阳,一口半圆似月亮,这用“日月”形状造井能不能理解为这是古人对天道的认识,对自然的敬畏呢?清绿清绿的井水不多不少,满而不流,是什么力量在控制这口水井的永葆“青春”?在“日月”之间有一株飞枝似龙的古树,这棵古树像饱经风霜老人,靠井这边的树枝在慢慢地干枯,园林工人围绕着古树的主杆挂满了“吊针”。试图通过“救死扶伤”来拯救这棵古树,我突发奇想:用现代的文明方式来对待这棵古树,是不是我们自做多情,古树是不是用这种舍已的方式来抗议现代文明带给自然的一种创伤呢?呵呵,沉了好一阵子,清醒过来方知是庸人自扰之!
“日月”池的右边便是一荷池塘,这可能是孟浩然曾经看到的“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景观了。但塘里水不可清澈描绘了,因为他似乎完全成了一块发光的翡翠,又像是画家调好的粘绸的绿色水彩,只要用画笔一蘸就能在宣纸上绘出一幅锦绣河山来似的,这是历史的沉积还是自然的演变,我不得而知,只有塘边这座日夜陪护的亭子知道,我们绕到这古老的亭前本想进亭里看看,坐坐,没想到亭门被锁,望着亭子我眼前又出现了一个个古圣先贤们依亭而立,摇头晃脑呤诗做赋颂赞着当今社会的繁荣昌盛,不打扰也罢!
我不知道习家池园林面积有多大,只知道她背倚白马山,三面环抱。园内景观别致且赏心悦目。人们或一个或成群都慢慢行走于这石桥小径,看奇石异花,听小桥游水和小鸟欢歌。这么多人游园,在园内除了园外处在工作状态的机器声外听不见任何喧哗与嬉闹的声音。人们或立于古建群前沉思,或专注在百草园中每一株花草,或举着相机精心聚焦留住心中那份感动,有的或静静地享受在树阴下,小桥边……
苍松古柏,柳枝佛岸,溪水涓涓,池中清波,亭台掩映,花香鸟语,来到这里方才知道世界多么宁静,自然多么和谐,人们多么幽雅!
一晃已到下午三时,我们得走了,出园后,太阳还是很炙热,我们赶忙坐上返程车。在空调车内那嘈杂的声音中闭眼回味园中那份雅趣与幽静!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