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一名平凡的乡镇干部,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在莲花乡工作已经七年了,一直分管科技和科普工作。某日,在出差回单位的客运车上,无意中听到了两位乘客的对话。
甲乘客问乙乘客:“老兄,怎么觉得你有点面熟,你去哪呀?”
乙乘客回答:“我去莲花乡,你呢?”
甲乘客很惊讶:“我也去那儿,你是莲花乡人吗?”
乙乘客说:“是啊,我是莲花乡前庄人,你呢?”
甲乘客回答:“太巧了,我是莲花乡后庄人,我说怪不得觉得面熟呢,这几年在外面打工,很少回家,家乡的人都不太认识了。”
乙乘客面露喜色地说:“哦,这样啊,好久没回家了吧?这几年家乡变化可大了,你还不知道吧?就比方说我们村吧,农民的生活好多了,我们村大量种植西瓜,已经有点规模了,90%以上的村民都种,种植面积达到了近500亩。”
甲乘客有些惊讶:“怎么这么多人种啊,我以前只知道前庄的西瓜有点名气,好吃,可没想到种的人这么多!种西瓜很赚钱吗?”
乙乘客不免有些得意地说:“那当然,我粗略地算了一下,成本费不到100块钱,就是买种子的钱,肥料全用农家肥,一亩田可盈利4000块钱,而且,种了西瓜的田不耽误种二晚,你说划不划算?”
甲乘客想了想,点点头:“如果按你这么说,那确实很划算,可种西瓜需要技术,老百姓的技术是从哪儿来的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不是看到赚钱,老百姓是不会种的,是谁起头在村里种西瓜的呀?”
乙乘客用手指指自己:“我呀!我起初也就是个种地的,不懂啥技术,一个偶然的机会,镇里的果园场请我去做事,正好那时果园场也请了两个外县的师傅在那里搞西瓜种植,于是,我就跟着两个师傅学起了技术。后来,果园场被私人承包了,我也就没在那儿呆了,可是我学会了怎么种西瓜呀,于是,就回到了村里,自己种起了西瓜。刚开始时,乡亲们也只是观望,觉得好奇,后来,看到我种西瓜赚了钱,也就有人跟着试种,尝到了甜头,慢慢地,跟的人多了,种的人也就多了,就发展到了现在的规模。当然,很多村民刚开始时,也不懂技术,他们都到我这儿咨询,我这技术,除了在果园场学的外,平时在种的过程中也注意积累,慢慢地,种得多了,看得多了,种植的一些基本技术和常见病的治疗也就知道了,咱可不是吹牛,论种西瓜,我可是村里的技术指导员呐。”
甲乘客听后,带点炫耀的口吻说:“我家里有一个亲威,那可是在村里当村干部,听他讲,这几年上头给农村支持可大了,给各个村都配了电视和电脑,连上了远程教育网,村里也办起了农家书屋,听说有好多农村实用技术的书籍,而且每年县里都开展“三下乡”活动,科技下乡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乡亲们应该能从那里可以学到很多技术吧?”
乙乘客用疑惑的眼神看着甲,不解地问:“有吗?”
甲乘客也同样用疑惑的眼神看着甲,不解地反问:“难道没有吗?”
……
小刘听后,脸一热,羞愧地低下了头。

客车上的对话
小刘,一名平凡的乡镇干部,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在莲花乡工作已经七年了,一直分管科技和科普工作。某日,在出差回单位的客运车上,无意中听到了两位乘客的对话。甲乘客问乙乘客:“老兄,怎么觉得你有点面熟,你